中钢网,国内网上钢材现货市场 西安分站 其它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钢网 >> 西安分站 >> 本地资讯 >> 惠誉释疑:评级报告并非针对中国

惠誉释疑:评级报告并非针对中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百草 2011年07月21日 08:46:27 打印

导读: 仅仅中惠誉的释疑来看,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问题上不断地祭出“公平公正公开”之剑,善意地提醒投资者要小心欧债危机的恶化,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特性尽显。虽然欧盟高层也在不断抗议及指责三大评级机构,但是三大评级机构中的任何一个,也没站出来对欧元区信用评级释疑一下,这说明什么?

  穆迪、惠誉近期针对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等软肋的研究报告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被涉及的中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应声大跌,凸显了国际评级机构的杀伤力仍然巨大。

  7月20日下午,惠誉面向投资者及媒介召开电话会议,针对此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公司治理与评级》做出相关解释和回应。会议由惠誉的欧洲和亚洲企业评级团队主管Richard Hunter主持,撰写报告的作者、企业评级团队信用官John Hatton、亚太企业评级团队主管Andrew Steel等参加并回答提问。

  三十多分钟的电话会议中,惠誉对报告指出的中国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风险的观点未变,并称,作为评级机构,其职责主要是风险揭示,发布该报告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让投资者了解投资中国企业的风险,而相关企业因此受到的影响,包括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投资者的决策,并不是该机构关注的目标和报告的出发点。

  释疑:并非针对中国

  惠誉重申,不会调整报告提到的有关企业的评级,因目前的评级已经反映了各方面的风险和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公司治理与国际资本市场标准相比较弱,以及法律体制和信息质量标准不发达等等。

  惠誉的这份报告发布于18日,涉及35家中国内地企业,此前,另一评级机构穆迪对包括26家房地产企业在内的61家中资民营企业发出所谓的“红旗”警告,后者更在港股市场上引起中资股集体的恐慌性下跌,被点名的民企纷纷成为抛售对象。

  惠誉所评的35家中国企业的评级集中在“BB”级及以下水平,其中大部分国有和政府支持的企业评级较高,在投资级及以上水平。

  该报告对中资企业透明度、报告和控制等具有代表性的领域进行了审查。如对会计标准、审计师、交易所上市,以及董事会成员组成的内部审查。这些调查显示出中国企业均有未能达到国际成熟市场水平的地方。

  惠誉显然已经注意到了报告内容对投资者信心“雪上加霜”的影响,因而在报告中也指出,投资者对内地民营企业的“疑虑”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

  电话会议当日,惠誉的态度有所缓和。他们表示,这并非针对中国。John Hatton指出,这些公司治理弱点不是中国市场独有的,其实类似问题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不过,“只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速、财力强大,主权评级为‘A+’相对其他国家更高,但许多民营企业的评级则仅是‘BB’甚至以下,因此选择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惠誉将企业使用内地会计准则、聘用非四大会计师以及在内地上市列为“风险因素”,招致外界质疑。惠誉表示,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企业透明度的问题,“风险只是相对存在。”报告作者还指出,根据以往经验,会计师的聘用和变更通常会引发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该机构会针对数据提出问题,并向企业询问。

  针对评级上的解释,惠誉称,A股上市的企业与香港上市的企业所受到的监管不同,如果企业在两地均有上市,数据可供比较,评级可能会较高。同时,如果企业资产较大,或在市场上有领导地位,或有政府的背景,评级也可能会较高。

  因此惠誉给予国企的评级高于民营企业,因为国企在行业有主导地位,如电讯及天然资源,易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而房地产企业评级较高,主要是因为该类企业销售数据的透明度相对较高。

  评级机构用心?

  惠誉重申现阶段不会调整有关评级,但市场对中国民企的忧虑,可能会导致这些企业发债融资更加困难。“投资者信心有所转弱,需要一段时间才可重建。”

  评级机构的负面报告已经令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蒙上一层阴影,而目前在国内,关于报告观点与立场的讨论更形成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这是外资又在“唱空”中国,也有人认为报告提出的问题是客观事实,必须面对。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袁钢明教授20日对记者表示,国际评级公司这种出于风险揭示目的的评级对中国是有好处的,不能将其看成外资阴谋。总体而言,这些国际评级机构是按照市场规律做事的,且外资评级公司相对内地评级公司所受到的外部影响和干预相对要小。

  “评级公司最重要的职能就是风险提示。虽然偏负面的报告对投资者和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只要是出于事实和客观实际,这恰好是对过去错误倾向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是比过去虚假的上升更能避免风险和减少风险的行为,”袁钢明指出,“从规避和修正风险上来说,市场上的波动和下降并不一定是坏事。”

  本网视点:惠誉专门出来释疑,解说评级报告并非针对中国,而是因为中国经济在新兴国家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选择将中国作为案例和典型。这种说法的可信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仅仅中惠誉的释疑来看,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问题上不断地祭出“公平公正公开”之剑,善意地提醒投资者要小心欧债危机的恶化,其“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特性尽显。虽然欧盟高层也在不断抗议及指责三大评级机构,但是三大评级机构中的任何一个,也没站出来对欧元区信用评级释疑一下,这说明什么?

  另外,虽说是释疑,惠誉的解释,却也在不断强调其原有的评级报告,解说自己原来的评级报告做得很客观,也很符合事实,似乎不是在释疑,而是在强调。还有,对于最后报道中最后专家的解读,笔者只能认为,通过欧债危机,通过08年的美国两房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如果还没有看清评级机构本性的话,笔者只能认为这专家实在是高高在上。

上一篇:全年CPI破5之争

下一篇:多因素影响下半年国内钢市走向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