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对中欧的经贸合作势必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20日如是说。
沈丹阳在当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第一,欧盟经济增长如果进一步放缓,内部消费投资进一步疲软,就可能会直接影响双边贸易增长;第二,欧盟内部随着危机的愈演愈烈,其内部压力会增大,和中国的产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双边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这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不利。
“虽然目前还没有反映出来,但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一定会对中国对欧出口造成影响。”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昨日说得更直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2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继本月初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突破9.0的重要关口后,20日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报8.7084的高位,创出近两年来人民币对欧元中间价的历史新高。而近两周来中间价升值幅度达到3000个基点,对欧贸易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沈丹阳昨日还再次谈到了中国支持欧洲的问题,沈丹阳回应记者提问时称,中国支持欧洲应对债务危机,但不会以欧盟承认其市场经济地位为前提。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我们一直非常关注,并且力所能及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支持欧洲应对债务危机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不认为两者之间一定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中国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往往都是不设定前提的,我们只是希望在以诚待人的同时能够得到对方的尊重。” 沈丹阳说。
本网视点 :欧债危机成为全球的风暴中心,而中国等金砖国家可能出手相救也成为全球的舆论中心。有些人称,购买欧债既不是中国慷天下之慨,亦或是出于国际责任和国际道义,更不是仅仅从商业价值的抄底心态考虑,欧债危机以及解救的背后依然是大国的博弈,帮助欧洲就是帮中国自己。但是,笔者认为,虽然救助欧元区国家一定程度上是在帮助自己,但是,我们要择机量力而行,同时,我们更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现在,不是我们救助欧元区国家的时候,因为如果到了时候,欧元区国家也不会对中国再度举起“反倾销”贸易保护的大旗,如果到了时候,欧元区国家也就不吝啬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了。
同时,虽然官方说救助不设置前提,但是,官方毕竟是官方,救助不是无条件援助,可以想到,既然欧元区国家让我们救助,我们当然会有条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向中国出口高科技等。